+ 0718-8270688
湖北利川:以司法之力促进环境保护,守护“最美家乡河”
发布日期: 2024年11月18日  来源: 民主与法制网

  近年来,湖北省利川市汪营法庭全力以赴守护90万余居民的“最美家乡河”,以司法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“双向奔赴”,为清江源头镶上绿丝带。

  溯源·问君何意栖碧山

  2022年10月,为筑牢清江源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屏障,利川市法院在汪营法庭挂牌成立“清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法庭”,激活刑事、民事、行政环境资源案件“三审合一”归口审理机制效能。

  “放鱼养水,以鱼还渔,不仅能让当事人对所犯错误做出弥补,更是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修复。”阳光下,河水波光微漾,看着刚刚放入的7000尾鱼苗在水中游弋,汪营法庭庭长赖永超说道。

  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5月,这是“清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法庭”成立后办理的第一起以增殖放流方式替代修复生态损失案件。

  牟某是一位钓鱼爱好者,常与好友相约到利川市清江某河段钓鱼,因嫌钓鱼收获甚微,便产生电鱼的想法。2022年8月,牟某背上电鱼器下河电鱼,其同伴配合用渔网捞鱼,共非法捕鱼十余条,被当场查获。利川市法院受理案件后,依法判处4人承担相应刑事责任。

  “其刑事责任已被依法追究,可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该如何修复?”经与市检察院携手普法,牟某及其同伴自愿缴纳生态赔偿金,并购买鱼苗放生至清江河中。

  这是汪营法庭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,依法公正审理环境资源案件,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汪营法庭坚持抓预防、严打击、重保护,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模式,采取环境资源审判与环境资源执行无缝对接模式,运用“补植复绿”“增殖放流”等方式,确保案件判决结果落到实处、环资修复有序推进。

  自“清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法庭”挂牌成立以来,全庭干警不断强化流域意识,大力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改革,提高审判队伍司法能力与水平,累计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30起。汪营法庭先后被省高院评为全省“先进人民法庭”“示范人民法庭”,被州中院评为全州“十佳人民法庭”,牢牢站稳守护清江流域的司法岗哨。

  塑就·涓涓不止江河生

  今年“世界地球日”前,汪营法庭联合镇政府、镇卫生院,在红鹤坝村挂牌成立“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”,以红鹤坝村为中心,通过环保宣传、法治宣讲、案例审判等措施辐射周边,让美丽的红鹤坝村成为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生态文明村落。

  继红鹤坝“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”挂牌后,汪营法庭先后成立清江村“生态修复补植复绿基地”、佛宝山“饮用水源司法保护基地”、清江源“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基地”,在呵护美丽家园的同时,面向群众普法,切实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的美丽构想。

  今年10月,清江源“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基地”内,汪营法庭干警同村民一道捡拾河面垃圾,共同维护河道健康生态。

  如何让司法保护基地发挥现实作用?矗立清江源头,汪营法庭以司法保护基地为依托,将巡河护林活动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,积极号召邻近村民捡拾垃圾、植树造绿、清理河道。

  除此之外,汪营法庭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的“朋友圈”,向检察、公安、环保等部门发出邀约,对清江流域非法捕捞、非法养殖、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及时处罚,对肆意倾倒生活垃圾、排放生活废水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勒令及时整改,携手塑就清江源头盎然绿意,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共治格局。

  诉说·绿野繁花无尽头

  普法宣传作为法护生态的重要一环,需要久久为功,为从源头上筑牢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汪营法庭将法治生态课堂搬入学校、搬进村坝,带领学生、村民走进司法保护基地,用心用情创新环保法治宣传方式,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将环保法治理念厚植群众心中。

  双河口村内,汪营法庭以巡回审判方式,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案件,40余名村民到场旁听。

  林某系当地黄连种植商,2022年,林某在未办理林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,占用位于忠路镇翻身村3组的山林,雇请他人使用挖掘机平整该处,修建道路后在该林地上搭建棚子,种植黄连。经市林业局勘测认定,林某毁坏林地面积合计7.73亩,林种均为特种用途林,属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小河片区法定范围。  

  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,普法需要多维度发力。”赖永超介绍道。汪营法庭通过“以案释法+以庭代训”的新型普法模式,竭力做到“生态破坏在哪里,环资审判开庭在哪里,生态修复跟进在哪里,普法宣传开展到哪里”,推动村民“旁观者”向“参与者”转变。  

  今年,汪营法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7场,通过巡回法庭方式审判9起案件,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、影响一方”的职能作用正不断显现。


相关文章推荐